足球盘

行业新闻
云上梯田织锦绣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实现路通业兴
来源:中国交通报       2025-11-03 10:09 【字体:

红河公路局开展路面养护作业

       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,一条蜿蜒248公里的绿美公路串联起千年梯田、云海村落与古老文明。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,不仅是交通工程,更是一幅流动的农耕文明长卷,一曲路与景、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。

2025年农民丰收节

穿行在哈尼梯田与特色民族村寨之间的世界遗产旅游公路

 

串珠成链一路美

从个旧市、元阳县到红河县,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按“路因景生、景因路美、路景交融、串珠成链、形成环线”的总体思路,犹如一串精致的项链,将箐口、坝达、多依树、老虎嘴、撒玛坝万亩梯田等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一串起,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环线。

红河哈尼梯田作为集“世界文化遗产”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于一身的农耕文明典范,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,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。万亩梯田延伸至海拔2000余米的山巅,级数最多可达3700余级。沿途,被联合国评为“最佳旅游乡村”的阿者科村静谧而立,“蘑菇房”隐于林间,仿佛童话小屋;在“云南省旅游名村”龙玛村向外眺望,云海翻滚,梯田水面色彩多变……生动展示了哈尼梯田农耕文明和以水为核心的“森林—村寨—梯田—水系”四素同构,以及“生态、生活、生产”三生立体格局。这条路穿越了哈尼族主要聚集区,沿线区域留存《四季生产调》、《哈尼哈巴》、棕扇舞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2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这条路围绕“畅游千年哈尼梯田,体验三大世界遗产”主题,打造了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,提升了核心景区的可达性。针对沿线自然风光优美及需要加强文化遗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特点,采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和建设举措,因地制宜设计旅游公路线形,实现了与路域景区、特色民族村寨等旅游资源相连通。

30余个融入地方特色文化的观景台是这条路上最动人的音符。麻栗寨观景台设置“刻木分水”景观小品,哈尼四季观景台展示“棕扇舞”景观雕塑,撒玛坝观景廊道展示“苦扎扎”节等哈尼族传统节日文化,各具特色,引人驻足。  同时,部分服务区、村寨路口等旅游设施融入了具有梯田文化、哈尼族文化、白鹇鸟等元素的特色标识、导览系统及引导与解说设施等,增强了文化体验感和辨识度。在小水井隧道,顶部为蓝天白云彩绘,哈尼梯田景观跃然墙上,车行其中,如在画中。

 

路通业兴百姓富

“游客因路而来,旅游因路而活,产业因路而兴,百姓因路而富”——这不仅是口号,更是生动的现实。  

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通过连接哈尼梯田及民族文化村落,开发了以梯田红米、红茶、红米酒等特色资源为代表的“农特产品﹢乡村旅游”模式,激活了当地一大批民宿、农家乐、种养殖业、土特产售卖、文创等旅游业态发展。2023年,哈尼梯田旅游总人数突破423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38亿元;2024年,哈尼梯田旅游总人数接近900万人次,收入突破百亿大关,实现了从“美丽资源”向“美丽经济”的华丽转身。  数字背后,是鲜活的生活变迁。  

乡村旅游如火如荼。元阳县以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为契机,举办了“泼水节”、“开秧节”、元阳哈尼梯田国际自行车越野赛、元阳哈尼梯田非遗传承展演大赛、元阳哈尼梯田音乐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,实现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;阿者科村从2019年2月以来,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.54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654万元,进行旅游分红11次,共计分红287万元;新街镇的客栈与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266户村民户均年增收约8万元,带动就业858人,村民在守护传统的同时,也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  

特色产业带动增收。哈尼梯田20万亩“稻鱼鸭”综合种养模式实现“一水三用、一田多收”,既保护了梯田本身的生态系统,又形成特色旅游商品,丰富了旅游消费场景。南沙镇以呼山公路为依托,呼山片区种植枇杷2.8万余亩、芒果1.6万余亩,年产值超5000万元。此外,还带动了生猪养殖、现代渔业等产业发展,哈尼梯田现代渔业产业园年产值达2368万元。  

文化业态蓬勃生长。元阳县打造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与哈尼旅游小镇,推出农耕体验、非遗研学项目;红河县发展梯田康养、村寨旅游,形成两条精品专线,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  

乡土人才加速汇聚。红河县成立了青年创业就业协会,通过平台搭建、政策扶持、产业推动等多种举措,为48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 

长效养护固根基

        从“通了路”到“养好路”,从“一时美”到“长久兴”,建立可持续的管养机制与精细化管理模式,是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未来发展的关键落子。随着公路贯通、产业发展,全域文旅融合深入推进,如何让这条路“不掉链子”,发展成果长久惠及群众,成为着眼未来的必答题。  

       红河创新推行“政府主导﹢公司管理﹢市场运作”旅游环线运营管理模式。交通运输部门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,形成政府主导、行业指导、镇村履职的群管群养格局,建立“总路长﹢县乡村三级路长”的责任体系,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。  

       在公路管养中,红河公路局与地方交通、文旅部门携手,实现多部门协调联动,不断提升该路服务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。同时,红河公路局与地方政府、相关单位、沿线村寨签订24份“路地共建”合作协议,开展28次共建活动,共同开展公路养护、环境整治等工作。沿线村寨组织村民参与公路周边环境卫生清理,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补助,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格局。  

       此外,当地不断加强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,路面、边坡、桥梁、隧道、安防设施得到全方位提升。同时,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防灾减灾工作,多条区间公路实现了由等外公路到二级公路的提升,由“走得了”到“走得好”的转变,切实提高了司乘人员的通行体验。  

       为融入哈尼梯田这幅绵延的山水画卷,旅游公路坚持绿色施工,沿线“四季常绿”“四季见花”“四季有景”,依山就势打造了“前花后树、上乔中灌下草”的立体景观,使公路本身也成为“四素同构”系统中一道和谐的风景。  

       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公路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,世界文化遗产、千年农耕文明是人与道路、田野、文化的共生共长。乡村振兴的答案,藏在每一寸被用心养护的路面上,在每一个因路而兴的村庄里,在每一张因路而笑的脸上。

特别发布

四季有景、季季不同的红河哈尼梯田景观。 红河公路局 昆明庆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供图

     |      分享到:
分享到微信×